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六百四十四章 师旅帅的造化

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    敲定了野战旅编制,随后几日,刘承宗依次会见了即将提拔的将领。

    四营千总以下的人事调动,也通过兵衙和虎贲营的选拔,一一颁布。

    新的任命对唐通和左光先来说很正常,俩人原本的官职都是千总,前者在高应登大营之下旧历战阵,从甘肃一路打进关中,以重铳装散子打出齐射弹幕而闻名,功勋卓着。

    而左光先则在虎贲营担任千总,调到小营当游击将军,至多是给了实授官职,不算升官。

    俩人对刘承宗组建新野战旅,游兵营和援兵营的战场职责非常熟练,同时也都对统率一部蒙兵、番兵的想法格外认同。

    都是军官,他俩能明白刘承宗的用意,蒙古兵、瓦剌兵、康宁兵编入正军,意味着刘承宗在军队的升迁之路,为三部平民打开了一扇门。

    这跟贵族们基本没关系,元帅府对有用的归附贵族一向笼络,而对贵族治下的平民子弟,实在谈不上友好。

    因为要编军队,就要人管理,而用人管理,根本绕不过贵族。

    即使刘狮子并不推崇贵族带兵那套,也没别的办法。

    一个台吉率部归附,不用这个台吉带这些部众行不行?

    当然行,台吉在家歇着领俸禄,他手下的宰桑、达尔汉、侍卫、旗手出来带兵。

    但这还是一样,过去是部落的官吏,现在是元帅府的百总,上等人总是上等人,没有别的办法。

    当然不论漠南蒙古还是瓦剌蒙古,亦或是吐蕃民户,加入元帅府的军队,本身就减轻了对贵族的人身依附,提升了阶级。

    可是他们并没有再进一步的机会。

    原因很简单,尽管元帅府的贵族封号很多,不仅有爵位还有校尉、都尉一级的官衔授予贵族。

    蒙番营是有数的,每个营里的实授官职一个萝卜一个坑,本来能提供的官职就很少,还被各种拥有管理经验的贵族属官占据。

    而作为单纯的轻骑营或步兵营,在战场上难以对明军取胜,不能独立承担战斗任务,自然就难以立下战功,得到升迁机会。

    越不能承担战斗任务,刘承宗越难给予资源倾斜,战斗力停滞,变成低成本军队的恶性循环。

    而将之以五六百人编制的把总司,混编旅内,就很好地改变了这种情况,十一个旅,三四千个低级军官的位置,下层百姓有更多从征的立功机会。

    更何况,做军官不能不懂言语,能调动整个族群对元帅府的认同,同时也会大大加快同化速度。

    这三四千个低级军官身后是康宁府、海西蒙古、天山卫拉特足足二百五十万之巨的人口,至少增加二十万兵源储备,能极大地提升元帅府的战争潜力。

    其实说实话,战争潜力这东西,一直是刘承宗统治地域的短板。

    蒙古西番的人口不能妥善利用,而陕西经历大旱灾和大起义之后人丁稀少,凤翔和西安二府人口虽多,却又是粮食的重要产地。

    单西安一府,就能每年提供超过九十万石的夏税秋粮与屯田籽粒,刘狮子恨不得让所有人都去种地。

    不过除了左光先和唐通,李鸿嗣对这份任命,都不能说是是受宠若惊了。

    完全是难以置信。

    他一直以为自己是个搁在书院当教官的吉祥物,根本就没想过,会被刘承宗启用带兵。

    这不光因为他是降将,主要原因是他投降时手上没兵,完全是个光杆将军。

    就连杨麒那样投降之后分外积极的总兵官,都只是没有支援被扔到漠南抢地盘自治去了,李鸿嗣根本就不认为自己会有那样的机会。

    万万没想到,刘承宗不仅授予了他副总兵,甚至还是

    这个元帅标旅的副总兵。

    因此他是干劲十足,当日就找兵衙的赵可变讨要军官,定下招兵标准。

    赵可变忙得脚不沾地,这边功还没录完,就又来新活儿,差点被气死。

    好在刘狮子也没为难兵衙,组建一个旅所需要的军官数目,已经不是赵可变能决定的事了。

    刘承宗当即集结整个虎贲营,宣布营内千总以下各级军官、士兵,统统官升一级。

    随后将他们三人编组,划至高应登麾下,协助其进行野战旅的编成工作。

    高应登的第一野战旅用不了这么多人,整个旅共需军官一千三百余人,单是李鸿嗣的奇兵营就需要三百九十九人。

    而虎贲营,刚好能扩编三个旅。

    随着刘承宗的宣布,整个虎贲营一时间欢天喜地,那些平日里不苟言笑的帅府军官都好像如获新生。

    虎贲营本来就是刘承宗的军官团,不论士兵还是军官,进入虎贲营对每个人来说都象征着非凡的荣誉。

    但这是元帅府尚未进入虎贲营的士兵,对虎贲营的感觉。

    而对身处其中的人来说,这个营如同被诅咒的炼狱。

    太熬人了。

    这么说吧,营内最早一批虎贲兵和军官,早在崇祯六年五月的青海大战结束,就进来了。

    在此期间,除了正常的军队军官损失补充,其中绝大多数军官、士兵,都已经进行了为期两年零五个月的学习。

    实际上在虎贲营设立之初,刘承宗定下的规矩是由两个半年、一个一年组成的三个学期,一共两年。

    而且还不是让人一次学完的。

    第一个半年,主要是让农民军、募兵、营兵出身的立功士兵,进行号令队列、军法条例、开蒙识字和器械兵器的培训,将之培养为合格的什长。

    原则上立功的士兵完成这一步学习,就可以升官归队,当什长去了。

    但元帅军没有那么多空余的军官位置,所以他们当中除了少数幸运儿,大部分人都只能被迫进行第二期训练。

    第二个半年,则是为了让立功的什长、管队,进一步精进武艺弓马、号令阵型、兵甲管理、士兵赏罚和人员管理的技术,同时还有教练士兵的能力,目的是培养他们出去升官当百总。

    结果自然显而易见,元帅府也没那么多百总的位置。

    他们又被迫进行了第三期培训。

    严格来说,这一年才是真正的武将培训,并不涉及兵器、武艺、弓马、枪炮的学习,全是兵阵优劣、战术战法、天时地利、兵法韬略,当然还有必不可少的实地观战和讨论。

    目的就是培养把总、千总,或者说就是武将。

    因为千总其实就是正常人、在正常环境、根据正常际遇,依靠绝佳的武艺学识、兵法韬略等个人能力,所能达到的武职天花板。

    毕竟到这个时候,对下,间接管理的下属要做好实际工作;对上,作为营级编制的一部分要完成上级部署;在中间,还要考验随时随地遭遇突发事件时的决策能力。

    每一个能完全胜任这一职位的人,都拥有成为将军的能力和潜质。

    只不过营参将与更高的官职,至少在刘承宗的角度上,人选任命的考虑非常复杂,军事才能只占其中很小的一部分。

    所以虎贲营不知不觉间,已经成为刘承宗手上,极为强大的军事人才储备。

  &nb... 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